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參加該中心主辦的“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時表示,雖然中國經濟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仍面臨很多風險因素和問題,部分因素甚至有積聚擴大的趨勢。但是只要通過一系列改革和調整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基礎性的制度建設,中國經濟有望在“十三五”后期迎來企穩回升,未來10-15年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可觀。
李稻葵認為,從中長期來看,主要需要推動和落實好如下五項改革措施:
第一,投融資機制改革。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差距逐步拉大。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到10%,創下近年新低;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為12.4%,前者比后者低2.4個百分點,F在政府推出了很多長期性的、基礎性的建設投資項目,這些投資通過國企推進,這些項目的融資大多依賴銀行提供的短期貸款,這就擠占了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貸款,推升了銀行貸款融資成本,且存在期限錯配的問題,是不可持續的。2015年國有企業占據了境內企業貸款總額的48%,而民營企業只占38%。必須鼓勵國有企業多樣化融資方式,如發行長期債券等,以此降低對銀行貸款的依賴,釋放銀行信貸。
第二,必須加快企業準入和退出機制的改革。對于一些競爭性領域,應該降低行業壁壘,減少國有企業的壟斷,激發企業活力;而對于產品落后、效益差的企業,政府要拔掉“呼吸機”,讓這些企業退出或者重組,一方面減輕財政負擔,另一方面推進去產能。對于效益一般、負擔加重的企業,政府要敢于“斷奶”,讓企業按照市場的邏輯參與競爭,優勝劣汰。同時,要突出“先進典型”的作用。
第三,推動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盡管中國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最近幾年內都有所增加,但勞動力的平均素質,包括受教育水平、壽命和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我們認為,在綜合考慮勞動力健康勞動年限和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情況下,中國的有效勞動供給在未來十年還會逐年上升。為了充分利用由于“有效勞動供給”提高帶來的潛在人口紅利,我們應該推進更具備彈性的退休制度,讓員工和企業共同協商確定退休時間和退休保障,讓勞動力資源充分流動起來。
第四,落實人口自然遷徙以及公共服務配套政策。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且各地區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都有很大的差異,這使得中國相對于日本、韓國等小型經濟體而言具備更獨特的大國發展優勢。以江蘇和安徽為例,江蘇省2015年的人均GDP高達88085元,而與之相鄰的安徽省人均GDP僅為36176元,省際發展的不平等和地區收斂效應將成為未來經濟的一大增長點,而要讓這種大國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必須打破省際的人口和資源流動壁壘。政府應該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化,有序引導勞動力從落后地區遷入發達地區。此外,對于經濟活力大、增長快的地區,政府在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方面要更加靈活。
第五,市場化機制引導不良貸款有序破產重組。據IMF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達到GDP的7%,而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正是企業債。假如不良貸款的平均償還期限為3年的話,這就意味每年需要有相當于GDP2.3%的社會融資總額去填補沒有破產重組的不良債務。中國每年新增的社會融資總額相當于GDP的25%左右。這就是說,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呆壞賬,每年相當于9%的社會融資得不到合理利用,它損失的是0.6%的GDP增速,這對于中國經濟增長是極其不利的。必須用市場化的機制引導不良貸款有序地破產重組,從而使得新增社會融資能夠更有效地流通到具有競爭力的行業中去。